HB博火体育在线入口
李白诗歌《行路难(其一)》典故详解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1:01    点击次数:79

​李白的《行路难》(其一)是他在仕途受挫、人生困顿时期的抒怀之作,诗中借用多个历史典故,将失意中的愤懑与对未来的期许熔铸其中,既含蓄又充满力量。以下是诗中典故的详细解析:

一、“闲来垂钓碧溪上”——姜太公垂钓遇贤主

典故来源:

出自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。相传商朝末年,姜子牙(吕尚)怀才不遇,曾在渭水之滨的“碧溪”(渭水支流)垂钓。他钓鱼时不用鱼饵,且鱼钩是直的,旁人不解,他却说“愿者上钩”——实则是在等待能识才的明主。后来,周文王姬昌外出狩猎,偶遇姜子牙,发现他有经天纬地之才,便拜其为“太师”,最终辅佐周文王、周武王推翻商朝,建立周朝。

在诗中作用:

李白写“闲来垂钓碧溪上”,是借姜太公“垂钓待时”的经历,暗喻自己当下虽仕途失意、处境困窘,但仍期待像姜太公一样,有朝一日能被明主赏识,重获施展抱负的机会。这里的“闲”并非真的闲适,而是被迫蛰伏的无奈,却暗藏“待时飞”的隐忍与期待。

二、“忽复乘舟梦日边”——伊尹梦日遇商汤

典故来源:

出自《史记·殷本纪》《吕氏春秋》等。伊尹是商朝初年的贤相,早年曾是有莘氏的奴隶,地位低微。相传他在被商汤重用前,曾“梦乘舟过日月之旁”(《史记·殷本纪》正义引《帝王世纪》),不久后便被商汤发现其才能,举为宰相,辅佐商汤灭夏建商,成就大业。

在诗中作用:

“忽复”二字,写出了李白从“垂钓”的静态联想,转入“乘舟梦日”的动态想象,暗示他内心并未因困顿而绝望——即使此刻卑微如伊尹未遇之时,也可能像伊尹一样,因“梦日”的吉兆(象征“天将降大任”)而迎来转机。这一典故与“垂钓碧溪”呼应,共同指向“贤才终会遇明君”的信念,是李白在失意中对“机遇”的执着期盼。

三、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——宗悫“乘长风破万里浪”的壮志

典故来源:

出自《宋书·宗悫传》。南朝宋时的名将宗悫,年少时叔父问他志向,他答道:“愿乘长风破万里浪。”(希望凭借风力,冲破万里波涛)——这句豪言展现了他远大的抱负,后来宗悫果然战功赫赫,成为一代名将。

在诗中作用:

李白在诗尾用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,直接化用宗悫的名言,将“破浪”的意象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绑定。此时他虽历经“冰塞黄河”“雪满太行”的困境(象征仕途阻碍、人生艰难),却以宗悫的壮志自勉,坚信“会有时”——总有一天能冲破眼前的阻碍,像宗悫一样实现理想。这一典故是全诗的情感高潮,将失意中的愤懑转化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,尽显李白“不屈于命运”的豪迈风骨。

典故的整体作用:从“困顿”到“奋起”的情感递进

诗中三个典故,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构成了一条情感线索:

前两典(姜太公、伊尹),借古人“未遇时的蛰伏”与“遇后大展宏图”的对比,安慰自己“困顿是暂时的,贤才终会被赏识”;

后一典(宗悫),则从前两典的“被动等待”转向“主动进取”,以“破浪”的豪情宣告:即使无人赏识,也要凭己之力冲破困境。

这些典故让李白的情感表达更含蓄却更有力——他没有直白喊“我不服输”,而是借历史上的“成功者”为镜,既流露了对现实的无奈,更彰显了对理想的执着。这正是李白诗歌“用典入化、以古喻今”的妙处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成交量同比增长超8倍!智能眼镜产业链迎爆发式增长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