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B博火体育在线入口
戴熙与“蝉衣皴”:晚清山水的一股清流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0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91
1860年夏,杭州城破。一位白发老者从容写下绝命诗,整肃衣冠,纵身跃入池水。这位以死殉节的老人,竟是名动天下的画家戴熙。曾国藩为他写下挽联:“举世称画师,无人识为血性男子”——谁能想到,这位笔下云烟供养的山水大师,骨子里竟藏着一腔孤忠烈性?

图片

戴熙生于杭州诗书世家,四岁便被送入佛寺剃度,山林幽寺的晨钟暮烛,悄然滋养了他对自然的敏感。他自述“髫年耽画出天性”,从小痴迷画笔。伯父擅书画,家中艺术氛围浓郁,少年戴熙常在西湖畔流连,三秋桂子、十里荷花成为他最早的“写生导师”。

图片

彼时画坛“四王”遗风弥漫,陈陈相因的摹古之作充斥世间。戴熙却如清泉破冰,提出振聋发聩的“师造化”,主张向真山真水求灵感。他踏遍江南山水,行囊里永远备着画稿,随时捕捉烟云变幻。道光皇帝曾笑评:“汝画笔清绝,然胸中目中,只是吴越间山水。”一语点醒梦中人。当戴熙赴任广东学政,亲见庐山飞瀑、罗浮奇峰时,千岩万壑瞬间“勃涌而出”,绘就气势撼人的巨幅山水,令龙颜大悦。

图片

他的“叛逆”不止于此。当董其昌“崇南抑北”论调笼罩画坛,戴熙却将北宗刚劲笔意融入创作。在绢素上,他独创“蝉衣皴”绝技——淡墨短线勾勒山石,湿笔层层晕染,干湿相济。数十次皴擦点染后,山体竟透出蝉翼般的莹润质感,淡雅中见深厚,空灵中含苍茫。观者仿佛能触摸到岩石的肌理,感受到山间雾气湿润的拂面。

图片

戴熙笔下世界,是他心境的镜像。他命名书斋“习苦斋”,宣称“天下之至乐,未有不从辛苦来”。这份苦修精神,让他在干笔渴墨与湿笔渲染间找到精妙平衡。他总结出画中四美:“闲则功力厚,静则智慧足,淡则旨趣别,远则气味长”。一卷山水,既是笔墨功夫,更是生命境界。

图片

辞官归隐西湖畔,戴熙本可安享书画清福。然太平军烽火燃至江南,花甲之年的他挺身而出,募兵筹饷守卫故土。1860年杭州城陷,这位以清雅笔墨闻名的老人选择最刚烈的方式告别世界。他投池前写下的诗句,字字如刀:“撒手白云堆里去,从今不愿到人间”——画了一辈子云山烟树,最终将自己归还给永恒的山水。

图片

从报先寺小沙弥到兵部侍郎,从西湖写生少年到独创“蝉衣皴”的大师,戴熙的一生如同他笔下的蝉翼山水:温润表层下藏着铮铮铁骨。当艺术史铭记他突破“四王”窠臼的革新,我们更该看见那支画笔背后——一个在王朝暮色里以生命守护文化星火的血性灵魂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李白诗歌《行路难(其一)》典故详解
下一篇:没有了